English

中国近代史研究日趋成熟

1998-12-25 来源:光明日报 张海鹏(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) 我有话说

“文革”十年中,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是谈不上的。但是,那个时候,“四人帮”及其御用的写作班子,从为其阴谋的政治目的服务出发,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表了许多谬论,把一部中国近代史搞得个乌烟瘴气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中国近代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,积极拨乱反正,从思想上整顿被“四人帮”搞乱了的不良的学术风气,同时整顿、新建学术研究机构,恢复大学里的中国近代史教学,使中国近代史学界迅速走上健康的轨道。从这20年的情况来看,我们可以乐观地说,中国近代史研究正在走向成熟。

走向成熟的标志有三:

其一,学术研究的成果大大胜于1978年以前20多年。粗略估计,1978年以前的29年里,平均每年出版著作不到十本,每年发表论文大约150篇;1978年以后的20年,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,平均每年超过100部,发表论文每年超过1000篇。近代史研究打破了以往仅仅局限于革命史、政治史,尤其是局限于八大事件的框框,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展了。今天,不仅原有的政治史在继续研究,中外关系研究继续深入,而且大大加强了经济史研究、思想文化史研究,新开拓了近代社会史研究、近代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。大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,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限从1919年延长到1949年是完全必要的,从而推进了民国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。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,都从以往的晚清史转移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并大量引进、借鉴国外的史学研究方法。学术社团纷纷组建起来,国际、国内和海峡两岸的各种学术讨论会频繁召开,这表明学术研究日趋活跃而有生气。

其二,学术争鸣的气氛日渐浓厚。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,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,关于洋务运动研究,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研究,关于义和团的历史作用和地位,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及其评价,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诸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、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等,以及人物研究诸如林则徐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袁世凯、孙中山等,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争鸣,许多争论到今天仍在继续。甚至关于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作用,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。同时,学术研究的规范问题越来越受到期刊、出版社以及学者们的注意,反对抄袭、剽窃以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呼声日有所闻。

其三,注重树立良好学风。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观察和研究,逐渐摆脱了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地理解,逐渐避免了寻章摘句的不良学风,开始树立起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的好风气。但是,随着时代的变化,也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、冷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趋向,表现为历史研究中的反传统、复旧和翻案风。一些年轻的研究者盲目认为新的就是好的,而不问所谓新的是否是符合历史事实的,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的。十几年前,一些学者发出了“史学危机”的担忧。这种担忧,如果指的是研究人员的素质不够、研究水平有待提高,反观今天的现实尚可以释怀外,如果指的是研究队伍中的理论素养有所下降,则不可谓为杞人之忧。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成熟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